close
2014台北市長選舉開票結果


九合一選舉落幕了,首都市長之爭,毫無疑問是本屆選舉中最受矚目的一場對決。從選前民調的一路領先來看,柯文哲勝利並不意外,而未來他是否能替台北市開創新局,仍需時間證明。

觀察台北市開票結果,更令筆者在意的,是趙衍慶與馮光遠的得票差距。

由於選前一篇瘋狂轉載的網路文章,將78歲的老榮民趙衍慶描寫為「澎湖713事件」受難者,使他一夕爆紅。雖然後來證實該文多為作者憑空想像,但「趙伯伯」的故事仍引起許多同情,進而使他在台北市長選戰中獲得15898票,僅次於柯、連兩人。而馮光遠獲得8080票,大約是趙伯伯的一半。

然而,不論趙伯伯的故事多麼吸引人、多麼令人同情,這畢竟是一場直轄市長選戰,關係到台北市未來四年的發展,投票的首要考量,是否仍應以政見為優先?

投給趙伯伯、將近16000票中,或許有部份人是柯、連、馮都不想投,或許也有部份人是真的認同趙伯伯政見;但相信絕大多數將票投給他的人,仍是受到情感因素的驅使。而提出多項政見藍圖的馮光遠,得票遠不及趙伯伯,這樣的現象其實相當弔詭。

筆者個人的想像中,馮光遠當然拿不到太多票;但如果是一場理性訴求的選舉,卻不應該落居趙伯伯之後。趙伯伯的作為很有勇氣,然而他有能夠治理首都的能力嗎?理性來看,這個答案絕對是否定的。不過很多投下這神聖一票的人,最終仍讓情感超越了理智。

或許這也可以推論,在台灣的選舉過程中,對候選人的「情感投射」,還是選民最後投票抉擇的依歸。投給趙伯伯的人大部份是如此,投給柯、連的選民中,也未嘗不是這樣。對執政者的失望,對候選人、政黨的喜好,這種情緒產出的動能,決定了這一票要投給誰。而政見,只是參考的依據之一,並不是決定這一票投給誰的主要因素。

選民不一定理盲,但很難否認沒有濫情的現象。所謂的「公民覺醒」,如果不是建築在理性的基礎上,那台灣的民主教育,可能還有一段路要走。

至於所謂的「打破藍綠」,在筆者的認知中,只有等到某一天,出現一位無黨無派、不藍不綠的候選人,沒有任何有力政黨給予支持,而能夠擊敗國、民兩黨各自推出的代表,那道高牆,也許才是真正的被打破了。

(圖片來源:中選會網站
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31Miller 的頭像
    31Miller

    #31 Forever

    31Mil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